34年前,她们相识,年龄相仿,专业相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一个是医师,一个是患者。三十多年间,她们修筑了一段难能可贵的医患深情,她们是医患、是朋友、更是亲人……
她们的故事要从1984年医院建院之初说起。当时刚毕业工作不久的张静医师收治了一名年轻女患者,这位患者不单与她年龄相仿,曾经也是一名医生。她叫阿梅,卫校毕业后她就在当地做了一名厂医,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一张姣好的面容,让人羡慕;然而这一切都被一场突然起来的病(精神分裂症)给摧毁了。
这病的治愈期相对绵长,三十多年来,张静医师从住院医到主治医再到副主任医师,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科室主任;阿梅也从新患者变成了老患者。期间,她们都嫁为人妻,做了母亲;时光与岁月,让她俩间的情谊日以增进。阿梅结婚、怀孕、生孩子,乃至婚姻破裂……阿梅的每一件事,张静主任都一一关注着。
阿梅自16岁发病,先后在我院住院38次,基本上都是张静主任收治的;在治疗期间,张静主任在细心给她诊治时,十分关注她的心理变化。知道阿梅亲人不在身边,她就当阿梅的亲人,给她买吃的、喝的;阿梅也是十分信赖张静主任,有时阿梅闹情绪不吃饭,只要张静主任一句话,她就乖乖地吃饭了。
2015年4月,一直照顾着阿梅的父亲突发脑中风住院,阿梅的弟弟从外地赶回来照顾她;当时阿梅病情不稳,加上父亲病重,她的病情出现了反复。在弟弟送她到医院的路上,与弟弟拌嘴的阿梅偷偷地吞下了半瓶药;入院后,细心的张静主任问出了阿梅过量服药的情况并第一时间送她到急诊洗胃。事后,阿梅的弟弟感激不已,拉着张静主任的手连连说:张主任,我姐姐的这条命是您救的,把她交给你,我放心!
父亲病倒后,阿梅也就长期住院了。阿梅挂念病床上的父亲,不愿配合治疗;张静主任就用自己的手机给她父亲打电话或微信视频。她每个月还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带着阿梅,穿过半个城市,去看住在另一家医院里的父亲。张静主任还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照顾阿梅父亲的保姆,交代保姆,万一阿梅父亲有什么突发情况,就打电话给她,她会立即带阿梅过去。
连续三年,张静主任每个月坚持带阿梅去看一次父亲。病重的父亲,提到张静主任更是赞不绝口;有次,同病室的病友问阿梅父亲,张静主任是不是他的女儿?当得知是阿梅的主治医师时,他病友诧异不止,连声说道:现在还有这样的医生,真是太难得了。
张静主任经常挂在嘴边说:“我们精神科医生,要治病、更要治心。病人们在社会上受到的歧视已经够多了;在我们这,我们要将她们当做我们的朋友、家人,也只有这样我们对这份工作才会有爱和无限地坚持。”
说这话时,我正站在张静主任对面,岁月没有因为她的无私付出而善待她,她的发鬓已有了些许花白。突然想到今年春节前夕,她带着阿梅去看望父亲,回来的路上,阿梅要求染头发,说是白头发不好看,要染个时髦的颜色。回病房时,阿梅高兴地手舞足蹈,张静主任站在一旁看着、微笑着。阿梅的一头酒红色和张静主任的斑白鬓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负白头年华,只为你安然一生。这或许就是张静主任最大的心愿。
文:九病区 周必芬 图:林鸣笛
审核:邓丽云 编辑:马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