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0时3分,迎来小暑节气。“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暑,热也,小暑即为小热,盛夏已经来临,天气开始炎热,却还没到最热。但“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桑拿模式”即将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小编告诉你,养生一定要做好这几点哦:
小暑养生,过这五关
都说“春夏养阳”,很多人不明白,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节,为何还要养阳呢?
夏季,人体的毛孔都张开了,容易让阳气发散。同时,大量的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伤津耗阳气。
建议: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房间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室温保持在27℃最佳。如果长时间在空调房里,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并且随时通风,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情绪的波动,会造成血压易上升,心脏负担重,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容易发作。中风在夏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此外,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复发,如哮喘、支气管炎等。
建议: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小暑过后不久就会入伏,伏天湿热,人易感到头晕脑胀,并且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小暑时节,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建议:这一时节,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多食用具有消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荷叶粥、红豆薏米粥等;可适当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等;尽量少吃辛辣和油炸食品。
夏季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较高,导致一些人夜间休息不好。根据中医的说法,如此“阴阳失衡”,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不少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夏天出汗多,不宜运动。其实,夏季仍需维持适量的运动,只是要注意不应在烈日下运动。同时,由于夏季运动出汗量更大,所以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导致血粘度升高。
小暑到了,日常生活还要防备这些事情
运动避烈日
夏季运动,尽量避开最酷热的10-16点。时间也不宜过长,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建议夏天从小强度的运动开始,每天行走半小时,或游泳、打网球、打羽毛球等。
谨防“情绪中暑”
当气温超35℃、日照超12小时、湿度超80%时,人易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即“情绪中暑”。专家建议①保证睡眠,炎热时段减少活动;②学会放松,调整工作生活节奏;③饮食清淡少油腻;④保持乐观情绪,戒躁戒怒,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情绪转移,“冷处理”。
补钾抵御“夏打盹”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打盹”,医学上也称为“夏季倦怠症”。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排汗,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导致人们倦怠疲劳、精神不振。日常膳食中,宜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土豆、菠菜、海带、紫菜等。此外还要保证充足睡眠,最好能增加午睡,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
专家介绍
行医36年,先后师从全国中医儿科学会会长俞景茂教授、浙江省名老中医王以文主任医师。
1992年被丽水地委、行署评为第二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基层优秀中医师。
在治疗呼吸道、胃肠道疾病,植物神经失调、中风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急慢性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失眠、中风、儿科常见病等。
坐诊地点: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
联系电话:0578-2796148
转载自养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