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下午,辽宁大连,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女士孙某走进农业银行大厅后询问工作人员,说“想取20万现金,能取不?”声音很高,引来不少目光。不想,没过一会儿,她的叫喊声更为尖利——“抢钱啦!”,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过来。原来,孙女士从银行大厅走出来,刚下了两级台阶,一名男子就从侧面冲过来,先将其推倒,随即一把夺过装有20万元现金的提包撒腿就跑。幸好,还没跑出多远就被银行的保安和附近的民警逮住。
这位女士因炫富而招来抢劫。网上,更有人因炫富引起轩然大波。2011年,郭美美由于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置身舆论漩涡后,她消停过一阵子,只在微博晒晒美图,秀秀小幸福,玩玩小资。今年5月,郭美美再次在网上炫富,晒出将近2万元的高跟鞋,同时晒出“10665185”的短信截屏,显示账户余额为51亿元。
还有很多人,没有这么多余额可晒,就晒自己认为尚且能拿得出手的物件。有一个“90后”晒了自己新买的一条大金链子。这倒也无妨,只是后面紧跟着发了一张购物发票。莫不是担心别人质疑自己买的不是真金?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炫富似乎演变成了一种群体行为,各个阶层、各种行业都有人在炫,只是炫耀的内容不同而已。在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当中,“炫富”位列其中之一。
向人炫富,
只是为了完成自我满足?
中国人自古讲究财不外露,可是现如今,炫富似乎成了一种风尚,有钱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底儿,甚至还有一些人会打肿脸充胖子夸大自己拥有的财富。这究竟是怎么了?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在安全还没能得到保障时,人们的精力主要集中于如何使自己免遭伤害,努力让自己活下去。在当下,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不用在为生存发愁,而且大部分人认为现在社会治安良好,“安全的需要”很容易被满足。在满足这一层次的需要以后,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例如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而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一些人认为有钱即有身份有尊严。于是,有人开跑车,住豪宅,购买高级定制的时装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成为了财力、身份或社会地位的符号象征。人们通过使用高价商品、出入高档场所,与其他阶层区分开来,显示出个人的财力或权势。在消费过程中,人们追求的已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通过炫耀完成自我满足的过程。早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经济学家凡勃伦首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
炫耀者的心理状态往往是自己有钱还不够,还需要让他人知道我很有钱才行。所以,才会有人肆意炫富。
以“炫”为乐的人,
内心大多存在很严重的缺失
其实,炫富是一种即时性的行为。构成炫富行为还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拥有一定的财富或权力;其次,主动通过消费等模式为自己的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最后,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以图片或文字形式公开发布,允许所有人可见。
一个人炫耀的内容几乎相当于一个投射测试,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著名女作家亦舒早就有过精辟的阐述——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而以“炫”为乐的人,内心大多存在很严重的缺失,炫富者可能有钱,但是缺爱,或者缺少钱以外的其他事物,并且这些统统是用钱买不到的。他们企图通过炫富行为来暂时填补内心缺失的部分。
再看郭美美晒豪车晒存款,只能说明她从小并不是在这样富有的环境下长大,没见识过豪车也没见过这么多钱,才会炫给大家看,希望通过别人的羡慕嫉妒来满足自己内心小小的骄傲。
从更深层次来看,炫耀者的心理特征与儿童早期的心理特征非常相似。儿童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孩子们没有办法对自身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他们需要通过成年人的认同来获得自信,从而确定自己的身份和能力。
那些爱炫耀的人,他们同样没有办法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便已经积累了一定财富也不能消除他们的不安和自卑,必须通过别人的“认同”才能使他们确定自己的能力。
有时,我们厌恶着炫富者的行为,却又按捺不住好奇经常去围观,这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继续炫富的行为。对待这种人,最管用的一招就是“不理”。没有了观众,他们再炫就会索然无味,最后只得黯然退场。
接纳自己,
去获得真正的快乐体验
想想我们自己,是否也曾经炫耀过,以求在别人的艳羡中获取自我的满足呢?或者,我们是否会因为自己的缺乏而觉得羞愧、愤懑呢?其实,与其这样,不如学会自给自足,缺什么补什么。例如,缺失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学习人际交往的内容,是增强内心力量的最为直接的方式。
其次,尝试接纳自己。炫耀是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可,这本身就是不够自信的表现。在我们周围,有太多人在抱怨,不是嫌自己钱不够多,就是怪自己嫁得不够好,或者埋怨孩子太不上进,他们的注意力时时刻刻集中在那些自己欠缺的部分,且无限放大着这种不足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持此种想法的人并非都是自己真的不够好,而是缺少对自我的“接纳”。其实,接纳自己这件事与“你是谁”无关——与你的高矮胖瘦无关、与你的学历高低无关、与你的出身贵贱无关。生活中,我们对自身的接纳程度各不相同,真正达到接纳自我是需要消耗一定的心理能力的。只有先接纳自己,然后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体验。
最后,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其实今天吃了什么,穿了怎样的衣服,开了什么价位的车子,这些统统都是停留在表面的审美,并不代表你的内在魅力。设想一下,假如我们买了一辆豪车一定会十分欣喜,但是这种感觉却不长久。靠外在的刺激是难以真正实现内心长久的愉悦。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丰富我们的内心体验,例如去阅读、去旅行,这些不失为更加接近内心的生活方式。
真正强大的人,或者富有的人,并不是让别人知道你有多强多富有。只有内心强大、精神富有的人,才可能把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周围的人。学会为自己喝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