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演员张少华日前因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去世,大家在哀悼的同时,也关注到肺脏健康。相较于这种慢性肺病,还有一种肺病来势迅猛,可直接危及生命,但它并没有专属表现,甄别较为困难。
来看看这些表现:遭遇轻微的脚扭伤,以为请假在家歇几天就能好,不料喊一声“憋气”后就去世了;一次急性心肌梗塞或脑梗,病情缓解后突然出现憋气、猝死;规律健身、全程马拉松的运动爱好者,突发“胸闷、意识丧失”;孕期脚肿、喘粗气,误认为是正常现象,突然完全喘不过气来,甚至危及两条生命……
这些意外事件让人毫无防备,而罪魁祸首就是——急性肺栓塞。虽然不好甄别,但形成共识的是,这是一种“坐”出来的急症。
肺栓塞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表现:(1)心跳呼吸骤停(最为凶险),患者几乎没有机会被送往医院救治;(2)呼吸困难(最为常见),尤其是在活动后更为明显,休息后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3)胸痛、咳嗽(最易误诊),常见于呼吸或咳嗽时加剧,多为干咳,少痰;(4)咯血,多在发生肺梗死后24小时内出现,量不多,血液颜色呈鲜红色,数日后变为暗红色;(5)晕厥,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患者醒来后对此完全没有回忆,可伴有摔伤、尿便失禁等症状;(6)不明原因的肺动脉高压;(7)隐匿型,可以毫无症状,多在鉴别诊断中得以确诊。
但上述表现与多种疾病的症状类似,如极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肺炎、胸膜炎、神经系统疾病等。由于肺栓塞的表现及相应的检验不容易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且病情凶险,因而临床上常用“隐匿的杀手”来形容这种疾病。
如何远离肺栓塞?
1.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
除了有意识地增加运动,处于“坐”“卧”状态时,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做“勾脚”动作,增加小腿肌肉收缩的机会;多喝水或通过设置闹铃提醒自己定时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下肢血液淤积的可能;休息时抬高下肢,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必要时借助弹力袜,缓解因久站、久坐或久卧等引起的下肢血液回流障碍。
2.控制体重
肥胖是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效控制体重的增长对于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非常有益。身体质量指数BMI>28,定义为肥胖。
3.重视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指的是浅表静脉变粗、迂曲,像“蚯蚓”一样的形状。在教师、售货员、服务员等一些需要长期站立的职业人群中尤为常见。导致静脉曲张的原因除了先天静脉发育异常外,深静脉回流(如静脉瓣功能不全)受阻是导致后天静脉曲张的重要原因。表浅血栓通常不会移行到肺部导致肺栓塞,但是不解决深静脉本身问题或者没有及时去除导致静脉回流受阻的原因,深静脉同样会出现血栓,更为血栓脱落至肺动脉引起肺栓塞埋下了隐患。
肺栓塞的血栓约70%-80%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而浅静脉曲张的人群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静脉曲张不是100%发生肺栓塞,肺栓塞患者也不是100%有静脉曲张,但是,存在静脉曲张势必会增加肺栓塞发生的风险。已有研究证实,患有静脉曲张的人群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将增高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