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夏季后,踏青、野营的人越来越多,而随着许多小虫开始外出活动,被虫咬伤的事件也日益增多,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
给老母亲办完丧事,新昌一家四口被同时送进急诊,现在正是采茶时节,王大姐的七旬老母亲上山采茶叶,回来后没多久就感觉身体不舒服,之后出现发烧、腹泻等症状。家人以为是过度疲劳便没有重视,老太太休息几日后却出现意识模糊,急忙送到医院时为时已晚,没能救过来。
王大姐和妹妹为母亲擦身、穿戴寿衣,刚送上山安葬完,王大姐一家三口和妹妹也相继出现发烧、腹泻的症状。到医院检查后四人均被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低下,医生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怀疑是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最后经疾控中心采血确认为该病毒核酸阳性,而老太太也很可能是在上山采茶时被蜱虫叮咬后感染。
四人中王大姐意识模糊不清,情况最严重,最后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发脑膜炎。
小小蜱虫,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蜱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蜘蛛的亲戚,外形类似蜘蛛,虫体为椭圆形,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一般2-10毫米,最长可达30毫米,饱血后可胀大几倍到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被蜱虫叮咬后皮肤可能会出现红肿、发痒、急性炎症反应,一般均较轻微,但它的真正危害并不在此。
蜱虫以吸血为生,它就像一个移动的病原武器库,目前已知蜱虫可携带85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前面提到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就是其中之一,它所引起的疾病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可由蜱虫直接叮咬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排泄物进行传播。
SFTS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2周,急性起病,临床症状包括:
1.以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
2.乏力、头痛、肌肉酸痛;
3.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
4.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我省已进入蜱虫活跃期,预防不可松懈,蜱在浙江省地区分布广泛,4-9月为蜱虫活跃期,我省已逐步进入SFTS多发季节,高发人群多为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劳作的农民群体,在这些地区进行户外活动者感染风险也较高,因此如何预防蜱虫叮咬十分关键。
1.保持环境卫生。
蜱类可藏匿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农村家庭要及时清理杂草,清除垃圾,填抹墙缝,堵封洞穴,定期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
2.做好个人防护
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需穿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不易粘附蜱虫且便于查找身上有无蜱虫,并扎紧裤腿,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
户外游玩、劳作后尽快洗澡更换个人衣物,检查有无叮咬,重点检查部位为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包括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
3.关注宠物卫生。
如果家里有宠物,定期清理宠物身体和毛发上的尘土和寄生虫,带宠物外出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发现后及时涂抹驱虫药或用镊子科学取下。
4.谨防接触传播。
上述案例中的王大姐一家四口就是因为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直接接触死者而感染上的,因此参与患者护理的亲属要戴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排泄物,如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与病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在随后的1-2周也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发现蜱叮咬在皮肤上怎么办?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切记不要生拉硬拽或者捏破。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尽快用尖头镊子,紧紧夹住蜱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缓慢用力往上拔,不要扭转或猛拉,防止蜱的头部留在体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在随后的2周密切注意身体状况,如出现高热、乏力等身体不适,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