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带凉意的风带来了肥嘟嘟的水龙鱼、甜滋滋的海虾、胖乎乎的扇贝,还有古诗所云“骨清犹似含春霭,沫白还疑带海霜。”的梭子蟹。八月是人们舌尖上的海鲜盛宴,各类虾类、蟹类、贝类等应有尽有、争先上市。但是饕餮盛宴,也是不可多食的哦。
最近,就有好几起报道吃了太多海鲜,导致过敏进医院抢救的案例。那么海鲜吃多少才不算过量呢?以虾为例,按正常成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60-90克计算,每100克虾约含有20克蛋白质,那么成人每日超过450克算过量。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消化能力和从事的工作不同,适合的量也会不同。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过敏,一提到过敏,大家下意识地觉得一定是皮肤瘙痒、红肿、刺痛,其实这只是过敏的皮肤反应。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过敏即过敏反应,是由抗原抗体引起的一种生物学反应。过敏反应实质上也是一种免疫反应。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疹、心慌、气短、哮喘、出冷汗、脸色苍白、口唇青紫,甚至血压降低、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由吃海鲜过量导致的过敏,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症状:
1、皮肤症状:皮肤充血、红斑、风团、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红色丘疹、瘙痒、刺痛。这些症状比较容易出现在面部、颈部、耳部等部位。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黏液样或稀水样便,个别人还会出现 过敏性胃炎及肠炎、乳糜泻等。一般来说,吃海鲜过敏,出现胃肠道症状的人居多。
3、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昏等,比较严重的还可能会发生血压急剧下降,意识丧失,呼吸不畅甚至是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对于已经发生过敏的患者,常规治疗过敏的药物主要有抗组胺药物、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钙剂、免疫抑制剂。
第一类:抗组织胺药:临床最常用,因其与组织胺有相似的化学结构,故能竞性拮抗组胺效应,起到抗过敏的 作用。常用的有扑尔敏、异丙嗪(非那根)、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药物,此类药物对皮肤黏膜的过敏反应以及昆虫咬伤的皮肤瘙痒效果最好,但此类药物多有乏力、嗜睡、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及口干等副作用。
第二类: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又称为肥大细胞稳定剂,这类药物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过敏反应物质释放以达到抗 过敏作用。主要有色甘酸钠、色羟丙钠、酮替芬等药物,临床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过敏性皮炎等疾病。
第三类:钙剂:此种药物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常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以及用于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疾病的辅助 治疗。
第四类: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非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对各型过敏反应均有效,但主要用于 治疗顽固性外源性过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这类药物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以 及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过敏的症状多种多样,抗过敏的药物种类繁多。症状轻的一般过几天就会自动愈合,症状急且重的,一定要及时就医。此外,运用抗过敏的药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抗过敏药物一般晚上睡前吃;
2、对于长期联合用药患者,症状稳定的情况下,也不能立即停药;
3、抗过敏药物也要换着吃,长期服用一种会产生耐药性;
4、某些抗过敏药本身会引起或加重过敏反应,因此,自身不可随意服用。
最后,提醒一点,海鲜好吃,不可贪多,为了健康,适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