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医患关系紧张,这是近几年出现的社会热点和社会难点,无论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非常关注并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但收效甚微。我以为,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原因,其有效的解决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调,但就医生一方而言,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医生该如何,则是医生应该严肃对待的一个大问题。
一是医生要具有父母之心
古语有云:医者父母心。这是关于医生是否合格的元标准,医生成其为医生的基础性条件,没有这一个兜底要素,其最多是医学知识工作者。在现在的中国社会,评价一个医生是否是好医生或合格的医生,有两条:一是业务好;二是医德好。对于第一点,不需做评论,这属于专业问题,只要愿意,通过时间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于第二点,则有不同看法,社会对医生医德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不收红包、不粗暴对待就诊者等方面,一个医生只要遵守其职业守则和工作流程,就可以做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体现不出一个医生是否具有医德。如果一个社会或一个医院据此就认为某位医生具有良好的医德而让众人学习之,则是一种小家子气的体现;而一个医生据此自满而不知自持,则是悲哀。医生之所以需要父母之心,其理由在于医生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一般而言,病人或来看病的人,不仅是身体健康受损,而且会由此带来心情和思想的无端变化,从某个角度说,他就是一个思想或情绪上的小孩。只有被人父母又为人父母的医生才能够呵护,不仅从身体上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而且从心理和精神上让病人获得一种安全和宁静,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父母心的医生会自觉的钻研业务、提高水平并父母式地服务于病人,一如父母对子女。
二是医生应该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人的特质之一就是人有思想、能思想和会思想,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具体的事情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胡思乱想,如果医生不能思想如何医生而是想着如何赚钱、如何升职、如何饮食男女等小文艺的胡思乱想,则麻烦大了,很多的医疗事故都不涉及医学专业问题而是思无邪的问题。医生也是人,赚钱、升职、饮食男女,不仅可以想,而且可以做,但是,要发乎情、止乎礼,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应该是医生思想的底线。一旦思想邪了,则再好的医术,也是个祸害。
现代社会的医生,最幸福的事情是,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去获得任何的医学知识;最不幸的事情是,他只知道医学知识的功用,而不明白,没有德业为底的医学知识会成为医生手中无形的伤人利器。我想起了古代的一个典故:扁鹊因善于起死回生而名闻天下,而扁鹊大哥因善于防患于未然而无名。扁鹊是名医,但扁鹊大哥才是真医生,因为这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更需要担当的勇气,而没有德业,是不可能的,医生要想成就自己的德业,则须父母之心且思无邪,还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作新民。